想是发觉到了他们的防备,那些人看了看便往回走了,没有上前搭话。
倒是不远处那些妇孺中,有个老太太一直盯着他们看。
宋家人不愿生事,都加快动作收拾行李,想要尽快离开。
没想到那老太太看了他们一会儿,竟然起身径直朝着他们走了过来。
大家不知道对方要做什么,都抬起头来看着那老太太。
那老太太走过来,隔了一段距离停下脚步。
“大丫头,是你吗?”
众人正面面相觑,不知道她喊的是哪个,却见宋王氏猛然站起身来。
“你是……三姐!?”宋王氏看着那老太太,顿时惊喜地叫出了声。
“大丫头,还真的是你!”
朱王氏看到宋王氏,也是喜极而泣,立刻快步走了过来,老姐妹俩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,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对方。
“你咋也在这儿呢?家里人都还好吧?”
“三姐,你怎么走到这儿来了?”
经历过这么多劫难,能再看到亲人简直是极大的喜事。
两个老姐妹舍不得放开彼此,一个劲儿地追问着对方的情况。
朱王氏问了几句,才想起来自己的家人。
“当家的,老大老二,你们都过来,这是我大妹妹!”
那些人听见朱王氏的声音,都走了过来。
宋王氏见状,也忙把自家人介绍给对方,两边人互相见过。
朱王氏是宋王氏的远房堂姐,农村人没什么正经族谱,生了女儿更是连名字都没有,不过是大丫二丫的乱叫,朱王氏在自家行三,却比宋王氏年长,因此宋王氏称呼她为三姐,朱王氏的儿子儿媳们则叫宋王氏宋家大姨。
朱王氏和宋王氏童年在一个村子里长大,因为年纪相差不大,所以十分亲近,后来朱王氏嫁到朱家村,姐妹俩好几年才能见上一面,这次洪灾过后更是彼此没了音讯,此刻在这里见到自然是分外惊喜。
既然是自家人,又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候,两拨人很自然就凑到了一起。
朱王氏的丈夫朱长顺是朱家村里正,这次洪水朱家村被淹没了大半,朱王氏一家因为自家房子地势高,所以家人没事,只是田地全被冲毁颗粒无收,朱长顺只好带着幸存下来的朱家村村民们出来逃荒。
他们一行有二三十人,朱家村许多老幼妇孺都在洪水中丧生,其他活下来的老弱又走不动远路,只能留在村子里,因此这次出来逃荒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,大家伙出来以后一直抱团彼此帮助,倒是没吃了什么亏。
那日兴陵城外不再搭粥棚,朱长顺便察觉势头不对,早早带了朱家村人走得远远的,一路有什么就吃什么,遇到河就捞鱼抓螺,进了树林就啃野菜草根,后来又躲避乱民绕了很远的路,好歹一行人才勉强走到这里,没想到却被拦住了去路。
朱长顺在村民中德高望重,又有见识有能耐,大家伙都听他的,反正一路过来连树皮都啃过,上了山或许还能找到食物,所以他们商量着进山。
听说朱家那些人许久都没吃过粮食了,宋王氏赶紧张罗让儿媳们煮了两大锅粗粮粥,分给朱家那一拨人吃,又给了朱王氏和她三个孙子孙女熬了一点儿小米粥。
他们实在是粮食有限,朱家村的人又多,他们只能拿出来这些了。
吃过粥,朱家村的村民对宋家人更加感激和亲近起来。
宋大庄和朱长顺等人商量了一下,一致决定尽快进山。
这里的人越来越多,官道却被堵死,这些人被逼上了绝路,说不定会出大事。
现在翻山还有一线生机,如果昌高官府发现他们要爬山,连山路都设下路障或是安排官兵防着他们的话,那他们就无路可走了。
大家说干就干,正好都吃过了饭有了力气,大家伙背起粮食,带上孩子就要往山上走。
正在一派忙乱之际,一旁却传来宋刚迟疑的声音。
“娘,茶花她咋还没起来?”
宋王氏一愣,这才想起来一早上都没见过茶花。
她忙着做煎饼,收拾东西,后来又遇到了朱王氏一行人,当然就没注意到茶花在做什么。
“茶花人呢?”宋王氏问道。
宋刚指了指不远处,说道:“她……一直没起来。”
茶花睡了一早上,连吃饭都没起来吃。
宋刚虽然注意到了,可是想着茶花在睡觉,就没好过去细看。
宋王氏只当茶花是昨天晚上做活太累,所以起得迟了,随口支使宋柳氏过去,叫茶花起来赶路。
宋柳氏走到茶花旁边,伸手去摇了她几下。
“茶花,茶花,快起来了,咱们要走了。”
宋柳氏叫了好几声,茶花却始终一动不动。
宋柳氏叫不醒茶花,渐渐觉得不对劲了。
“妹子,你来瞧瞧看,我咋感觉茶花好像发烧了呢?”
一听到这句话,云初顿时心头一紧。
茶花之前一直跟着流民跑,难道是被染上了时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