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亦是章太后非要杨景澄走一趟边疆的缘由。只有他去了边疆,才能诱惑得了武将出手,否则任由京里人脑子打成狗脑子,又与边疆武将何干?做臣子的的确皆盼从龙之功,可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,只有空口许诺,真当边疆将领是傻的?
但把杨景澄送到了他们手中,便不同了。他们立时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,在法理上立于了不败之地。哪怕果真被京中的靖南伯打败,有杨景澄这张牌在手,至少不会牵连家族。
风险小,收益大,便是康良侯不敢赌,那宣献伯敢赌么?宣献伯不敢,那英国公敢么?九边将领,各有脾性,但只要有一个愿赌,章太后的目的便达到了。
获得了边疆将领的支持,大都督靖南伯的倒戈自然顺理成章。要知道京官不好做,尤其是京城的武官更不好做。麾下几十万将兵,分属五个都督府,各家子侄混迹其中,派系林立,盘根错节。有些人想谋泼天富贵,有些人却只想安分守己。
若非如此,靖南伯早劝华阳郡公带着都督府,直闯皇城了,又何必在朝堂上勾心斗角?
唯有当康良侯、宣献伯与英国公拥簇着杨景澄,联袂而来之时,靖南伯方能鼓动麾下去蹭好处。这里头或依旧有不爱管闲事的,可到了这等时候,只消有一半愿意占便宜,就能打到一片散沙的京卫与摆着好看的南镇抚司哭爹喊娘了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章太后甚至要求靖南伯提前派出武德卫作为人质。武德卫指挥使梅文寿,出身于顺国公府。顺国公乃当年跟着□□起兵的人家,是国朝一等一的名门勋贵。靖南伯胆敢坑他家的子孙,他能活撕了靖南伯。
可以说杨景澄从流放到回京,是一环扣着一环的连环计。而计策的初始,正是章首辅逼永和帝给杨景澄定罪之时。一封定罪的诏书,立时让章太后猜到了杨景澄的逃脱,也让她预判了章首辅的计谋。她对自家兄长,实在过于熟悉了。
也正因为熟悉,章太后才不想杨景澄重新卷入朝堂斗争的泥潭。在这深不见底的泥潭里,不知埋葬了多少英才。华阳郡公难道不够老练?不也一样死的悄无声息?
章首辅死前在慈宁宫里的那番话,并非虚张声势。朝堂政斗,是章首辅的绝对主场。哪怕连章太后,许多时候也囿于女子身份,被迫妥协。杨景澄本就是章太后妥协下的折中之选,不想章首辅依旧不愿。既如此,章太后再抬起杨景澄与章首辅打擂台,无疑是自寻死路。
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第一条路走不通的章太后,在杨景澄失踪后,迅速调转了方向,重新开路。朝中政斗是章首辅的主场,那军事呢?
章首辅的确没想到,章太后竟有如此胆魄,敢放边疆武将肆意入城。此招极为凶险,一着不慎,便是江山易主,她连公主都没得做,且必定背上千古骂名。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