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宜君之后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,她首先通过外公那边的人脉,隐匿身份,鼓动了一些‘外来派’,让他们觉得向燕国投诚献土是一个好主意——这并不难,因为随着乱世逐渐有结束的苗头,天下一统就在眼前,蜀国上下不少人本就有这种想法。
识时务者为俊杰么,不丢人。
其中,外来派肯定是更积极的...他们本来就是外来的,就算在蜀地繁衍生息了两三代,那大多数也是不如本地人有‘主人翁意识’的——这些人家,甚至不少长辈还活着,他们更是有着落叶归根,生前回乡祭祖,死后埋在祖坟的迫切愿望。如果蜀国向燕国献土,这个愿望就很容易实现了。
所以,杨宜君四两拨千斤,很容易就能让本来就不满孟钊的人有一个比较大的共识:降了大燕罢!
如此,既符合他们原本的念头,能够返回乡梓。又能改变如今被打压的局面——到时候蜀国都没了,他们也不在蜀地了,还打压什么?
也是杨宜君运气好,促成这一计划时,燕国出兵北上,对上契丹,竟然真的用兵如神,收回了燕云,甚至还更进一步,重创了契丹——这里固然是因为燕国实力强劲、将帅用心,但不可否认也是有运气的因素在里头的。
不过,事情已成定局,燕国一举解决了身后的隐患,同时还用一场大战彻底稳定了国内的某些不稳定因素...这意味着,燕国国势更强了。
在当下,这约等于让燕国一统天下进入了倒计时——南梁不足为虑,南吴强些,可对上燕国似乎也不像是有胜算的样子。至于蜀国,等到蜀地之外的事情平了,蜀国如何,还不就是一盘菜?
这种情况下,原本就鼓噪着要投降献土的外来派更来劲了,甚至很多不参与此事的人,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说法...投降献土有什么不好的呢?要是不投降,今后免不了一场大战,到时候蜀地消耗的粮草、人口都是他们的财富!说不定,他们都会死在战争中。
反对此事最严重的,其实是那些蜀国权力巅峰的人。蜀国真的没有了,权势和财富缩水最厉害的肯定是他们...哪怕他们知道,始终这样僵持着,将来‘被统一’了,更保不住权势和财富,甚至小命都可能丢掉。但人的根性就在这里,放不下眼前的东西,俗称‘不到黄河心不死’。
关于是不是要投降燕国,从夏末开始甚嚣尘上,到秋后燕国对契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蜀国上层一直争论着。
杨宜君不是揭开这个盖子后就任其发酵了,而是微操着此事...她到底是个闺阁女子,就算能通过父亲和外公牵扯到一些人、一些事,能做的也很有限。而越是如此,越显出了她在这种事上的天赋。
她总能敏锐地意识到谁是关键人物,哪里是关键节点,有的时候,只要做很小的一件事,就能带起连锁反应,最后成为一场大风暴——在她地微操下,‘外来派’,以及孟家一些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,越来越紧密,越来越围绕着‘投降献土’这个事做文章。
--